微信 手机版岳阳红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新闻
湖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丨种活“产业树” 喜结“幸福果”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6日   【字体: 】   点击数:

■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习近平

湖南贫困县多达51个,其中许多县戴着贫困帽20余年,在脱贫路上苦苦拼搏。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扶贫资金重点扶持种养业,探索产业扶贫路。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显示,种活“产业树”并不容易,首先要“服水土”,其次要“勤浇灌”,还要在“链”上下功夫,才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产业扶贫指明着力的方向,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7年来,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突出模式创新,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带动3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个又一个贫困村,种活“产业树”,结出“幸福果”。广大贫困户融入产业链,挑上“金扁担”,奋起“拔穷根”。

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带

全省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罗霄山两大片区。多年来,这些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进程中,遭遇重重困难:产业难选择,项目难见效,风险难防范,贫困户难带动……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根据当地实际,选准适合贫困农户发展的产业。

2014年,精准扶贫全面铺开。省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各地调研,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

按照“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原则,全省确定优质粮油、特色蔬菜、优质水果、品牌茶叶、特色养殖、特色林产品、道地药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扶贫主导产业。

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省里每年安排5亿元项目资金,推广“四跟四走”模式,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一个产业扶贫项目。

“选择扶贫产业,要以贫困户增收为目标,要优先扶贫,避免‘扶富’。”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张志龙称,只有贫困户充分参与,扶贫产业才能迅速壮大。

2015年,张志龙带领工作队,驻桂东县蛟洲村扶贫。工作队选择市场容量大、家家能实施的“两香四养”产业,帮扶贫困户种香芋、香菇,养鸡、养猪、养牛、稻田养鱼,村里的贫困户都有脱贫项目。

“种香芋、养鸡,看似寻常,却并不简单。”村里的贫困户方志辉说,工作队给每户免费提供200只鸡苗,免费技术培训,防疫有保障,科学养鸡长得快,自己当年就纯赚5000元,一年脱贫成典型。

尝到甜头,贫困户发展生产劲头高涨。村里成立种养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种植香芋240亩,对接湘南香芋产业带;年出笼土鸡1.1万羽,全村贫困户3年内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也每年有了4万元收入。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发展精细农业,“一县一特”布局,每个贫困县重点扶持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全省重点打造粮食、生猪、蔬菜、茶叶、油料、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

近3年,省农业农村厅又探索推广“四带四推”,第一条就是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推进产业精准培育,促进扶贫产业融入千亿产业大布局。

从“四跟四走”到“四带四推”,产业扶贫模式不断创新,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至今年7月,全省创建产业扶贫基地5.3万余个,初步形成“四带八片五十六个基地”的格局。

环环增效,扶贫产业可持续

贫困户融入产业,基地上规模,如何确保理想的收益?

从以往来看,贫困地区山多地少,生产经营分散,发展产业成本高、效益差。各地都扶持过一些产业,但帮扶工作队一撤,产业项目往往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效益不高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在产业扶贫中形成共识:避免生产“大路货”,产品销售告别“原字号”,千方百计提升效益。

怀化山区有种油菜的传统。如今,农民种植油菜,不仅菜籽榨油,抽薹期采摘一季菜薹,花期引来游客观赏,一亩油菜纯收入从300元增加到1300元。通道侗族自治县依托16个帮扶合作社,带动3748个贫困户,打造10万亩油菜“花海”,依靠“美丽经济”战胜贫困。

围绕主导产业,各贫困县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在石门县壶瓶山区,300多个贫困户跟着湘佳牧业养土鸡,一只土鸡分割成几十个产品,冷鲜供应国内大超市,实现效益翻番,深山飞出“金凤凰”。

产出好产品,打响大品牌。7年来,全省大力培育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打造了 “安化黑茶”“湖南茶油” “崀山脐橙”“炎陵黄桃”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9个,保靖黄金茶、怀化碣滩茶等11个品牌产品入选央视“广告精准扶贫”项目。

“安化黑茶”声名远播,品牌助力产业腾飞。安化茶产业综合产值7年内增长3倍,去年达到220亿元,带动全县近半数的贫困户种茶、制茶、卖茶,一路茶香奔脱贫。

搭建新平台,破解销售难。全省搭建“三专一平台”,即消费扶贫专柜、消费扶贫专馆、消费扶贫专区、社会扶贫网消费扶贫平台,确保产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帮扶贫困地区建起4200多个电商服务站,开办电商扶贫小店3.6万家,电商扶贫年销售额达150亿元。

发展种养业,生产周期较长,面临自然、市场等风险。助力产业扶贫,全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保险费从财政扶贫资金中解决,为扶贫产业系上“保险带”。

栽下“产业树”,时时勤“浇灌”。安化黑茶、保靖黄金茶、吉首猕猴桃、麻阳冰糖橙、靖州杨梅、宁乡花猪、新晃黄牛、华容芥菜、龙山百合等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年均带动50万贫困人口脱贫。

龙头带动,利益联结促共赢

秋意渐浓,茶园开始休养生息。潇湘茶业公司董事长陈德湖抓住空闲,和大家“算总账”:扶贫任务是否完成、成色怎样?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潇湘茶业公司在会同率先开展委托扶贫。公司旗下的宝田茶场,带动1427个贫困户全部脱贫。陈德湖告诉记者:“茶场每赚10块钱,有7块要发给贫困户。”

一纸委托扶贫协议,让潇湘茶业公司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按“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贫困户把土地交给村里的种茶合作社,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开设茶厂,对茶叶基地统一经营。茶园进入丰产期后,利润按7∶1∶1∶1分配,70%归贫困户所有。

在陈德湖看来,宝田茶业基地平均海拔800米,方圆百里无污染,是发展高山有机茶的“宝地”。几年来,宝田基地发展有机茶园5200亩,拓展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出口市场,打响“鹰嘴界”品牌,公司和茶农实现互利共赢。

“产业发展快,要靠‘龙头’带。”7年来,全省突出利益联结,引导166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扶贫。全省还开展“千企帮千村”,调动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激发“造血功能”。

通过几年扶持,贫困村都建立了合作社,对接龙头企业,普遍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3种利益联结机制。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所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帮扶企业与贫困农户必须签订帮扶合同,推广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

在深度贫困县城步,政府直接帮扶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对象,发展奶牛产业。

南山牧业公司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设定最低保护价、明确违约责任,保证养殖奶牛的产出和销路,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在大湘西茶叶产业带、湘南脐橙带,当地通过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项目,设立保底分红、劳务优先用工、土地集中流转等保证贫困户收益。

会同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肖志友告诉记者,县里发展茶产业,采取委托帮扶模式: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自己种茶卖鲜叶,得现金;到茶场打工,挣薪金;茶园丰产后,分股金;村集体有收入,还有年金。

在“五金”利益联结模式下,龙头企业、合作社牵手贫困户,壮大产业链,精准“拔穷根”,产业扶贫之花盛开穷乡僻壤:杨梅结出幸福果,葡萄串起小康路,花猪“拱”开致富门,茶香溢满扶贫路。

 
 
打印本页 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