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7-09-30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两学一做”我先行 > 先进典型
龙窖山中执着的“舞龙人”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党支部书记潘梅芳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7日   【字体: 】   点击数:
    二十二年来,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党支部书记潘梅芳带领群众治山活水、克穷致富,使一个长期困厄的穷山村,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明星村。龙窖山村连续二十四年获得临湘市“红旗村”称号,他连年被评为临湘市优秀党支部书记,连续四届当选临湘市人大代表,2015年被评为“岳阳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并荣获二等功。
    情系乡亲,捡起“三元差”
    龙窖山村地处偏远,由于信息闭塞,龙窖山的经济就像“孽龙困窖”一样走不出怪圈,全村367户,1665人,到1991年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1992年,村委换届选举,村民左挑右选,选中了潘梅芳为村主任。这时候的潘梅芳是个“月进万元”的个体运输户,而村干部的工资每天只有3元钱,还难以兑现,接手村主任就等于“饭锅里”跳到“粥锅里”,妻子不满,亲朋不快。他把一家人招呼到一起促膝长谈,最终捡起了“三元差”。当选就职的那天,潘梅芳斩钉截铁地说:“龙窖山不打翻身仗,梅芳不叫潘梅芳。”
    过去的龙窖山村有“三怪”:“山上竹木出不来,地上洪水满田盖,娃子读书到村外”。说的是,龙源村树木长在山上,没有路运输;集水面积大,洪水灾害多;教学设施差,小学生要到村外学校上学。潘梅芳从除“三怪”抓起。
争项目、找投资,他从镇里到市里省里,下广州,上北京搬“财神”。先后筹资360余万元,修通并硬化了镇村组屋场18公里泥巴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他带领大家修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使学校建设达到了教育“两基”标准。他发动群众将境内3公里河道改直,石砌河堤,疏平河床,建起两座大桥、三座堰坝,1400米排灌水渠,解决了过河难和农田排涝难、灌溉难的问题,使村里农田达到了排灌自如,旱涝保收的标准。
    不畏艰难,勇辟致富路
    龙窖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靠山吃山”是村民的生活之路。潘梅芳与一班人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和政策咨询,把发展“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拓展空间大”的楠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每年的正月确定为“楠竹种植月”,把每年的九月确定为“楠竹升级改造月”,全力推进楠竹的种植和楠竹的低改,竹林面积由800亩发展到2.1万亩。同时,抓竹产品加工,全村兴办竹器加工厂93家,从业劳力达到800人,竹器发展到4大系列180多个品种。在107国道旁建设固定购销市场,把产品推向了国内十余省市,全村竹业产值由4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人平均竹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成为强生态、促就业、保增收的支柱产业。在楠竹产业的带动下,全村经济稳步发展,村民生活日益富裕,户户农民住上了新楼房,60%的农户购买了小汽车。
    潘梅芳还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古瑶族千家峒”之地,龙潭龙湫、高峡平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变成旅游产业优势,制定“修、培、保、除”四字方针,盘活旅游资源,一步一步地向美丽新村、旅游旺村挺进。
    一心为民,乐做贴心人
    潘梅芳常说:“帮群众排忧解难是我的本分。”为节省村民的时间和车费,他把自己的工作日记本分作两部分:前一部分作工作记录,后一部分专门登记群众托办的事。仅近两年有据可查的为群众办事就整整记了240页。只要听见群众有难处,他就尽力相帮,先后自掏腰包39000元,帮助7个学生圆了大学梦,给13个困难村民分担了医疗费,给15个五保老人和残疾人解决了生活困难。
    特别是在去年6月1日遭遇的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面前,潘梅芳带头冲进暴雨中,挨家挨户敲门唤醒村民转移,3个小时内转移1335名村民,无一人被洪水冲走。忙到中午,他拿出自己未被水冲走的大米、菜、油等,又上门动员群众把家中剩有的米、存菜都拿到安置点救急。他还不分昼夜的参与抢修道路、清除淤泥、重建家园,考虑到部分灾民筹款困难,为缓解资金压力,还多次与信用联社沟通协调担保,使每名灾民可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帮助灾民解了燃眉之急……
    这就是潘梅芳,一名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兢兢业业为群众谋福祉的村支书。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期党支部书记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书写了对百姓的大爱,也收获了群众满满的肯定与赞许。
 
 
打印本页 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