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3-10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队伍出发要上前线,一心一意去打仗。后方的事情,别挂在心间。放心吧,别牵挂,真金不怕火来练,绳索刀斧摆在眼前,也难动我的心半点。放心吧,别牵挂,句句话儿我记在心间,不怕风来不怕浪,不怕难来不避险。埋头一心多工作,争取胜利早实现。”

很应景,刚过2017农历新年,吃一片金灿灿的陕北油糕,喝一碗热滚滚的米汤,捧一个酥腾腾的馍,怀揣着敬仰和神圣的心情,爬过一座座山坡,绕过一道道河沟,近半小时,我们一家人就到达梁家河村,路边的大喇叭正播着这首经典歌曲。村边光秃秃的大槐树下,几位头裹白羊肚毛巾的老汉嘴里叼着烟锅,拉着话,谈及党的政策好啊,去年家里的收成又增加了。北风呼呼的刮着,老汉们脸上的褶皱在寒风中更加深刻,脸上的笑容怎么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抬头看看陕北那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古老、神秘而大气,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安静讲述着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黄土故事,宽广、低沉而厚重。走进梁家河村委会大院,高高挂墙的标语“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深深吸引了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土女儿,我深感震撼,也备受感动。解说员讲道,习近平总书记15岁从首都北京来到梁家河,在这个当年无人问津的山沟沟里一呆就是七年,至今离开已达40余年。但无论身居何处,他从未忘记这里的农民朋友,时常挂念着这里的老百姓,也多次给梁家河村民写信关心村里的发展,几次回到梁家河看望村民。他真真切切、的的确确将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在梁家河的七年,他懂得了什么叫做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这里,15岁时他迷惘、彷徨;22岁离开时,他拥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当过农民、当过村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群众做好。陕北地区的老百姓淳朴、热情、友好。家里来客人了,他们会拿出认为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张家没米了,舀一碗;李家没面了,盛一盆。衣服破了,邻居大嫂会立马从口袋掏出针线,戴上顶针,随手就给你缝好。村里那些调皮的小娃子,从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就可以把肚皮吃的圆鼓鼓的。我想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村民的感情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水乳交融中渐渐升华,最后注入血液,深入骨髓。他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心一直留在了这里。

15岁到20岁,从少年到青年,人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悄然形成,在这期间所经历的生活困顿、精神成长、思想斗争都会为自己的生命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延川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他把自己最珍贵的青年岁月都留在这个山沟沟里,这里的贫穷和艰辛无情的锤炼了他坚定的意志,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他吃的苦中苦,始终把梁家河村民朋友的放在心窝窝,牵挂着他们的一冷一暖;他脚踏实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带领全村人民脱离苦日子。


在梁家河村史馆,听解说员介绍梁家河的发展历史,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插队故事,又一次被总书记心系群众冷暖、切实为群众办事的情怀所感动。15岁从首都北京到梁家河,努力适应当地艰难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快速融入群众。他拥有强烈的上进心,不急不躁,执着追求,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20岁就被选举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他铁肩担道、实干兴村、敢为人先,率先制定村规民约以维护村内团结稳定;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以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打井以解决村民饮水难的历史问题;修沼气池来解决村民照明、取暖、做饭难的问题;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提倡少生优生,减轻妇女负担,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在梁家河锻炼的七年,他就着眼于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影响村子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七年可以说是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后来,随着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实践层次的不断深化,他不断提升自信,并把这种自信逐渐转化为中华民族的自信,解决了我们国家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他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引路人,掌舵者,启明星!


过去在陕北,缺口粮,挑河水饮用,点煤油灯照明,上山砍柴烧火做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几位同志一起赴四川取经,回梁家河建设沼气池。没沙子就去其他地方挖,没石灰就办起烧灰场,他既担任指挥员也担任技术员,并鼓励战友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打破重重阻碍,终于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为梁家河村民带来光明和温暖,切切实实解决了村民照明、取暖、烧柴难的问题。


来到知青故居,再一次被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困苦,坚持努力和实践的品质所折服。黄土高原交通闭塞,屋里是昏暗的窑洞,出门是连绵起伏、四周环绕的黄土山坡,仰起头能看到的只是那夹在山中间的一道蓝天。地理环境决定生产生活,在这样的山沟沟里,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住的土窑洞,上很脏的茅厕,苍蝇蚊子骚扰不断。吃水到河里去挑,烧柴到大山里砍,等发洪水的时候,大伙儿都跑到河边上捡河柴,晒干后可以用来烧火。黄土高坡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农民历来用祖祖辈辈留下的老撅头,上山下坡赶着毛驴把收割好的小麦、黄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駄回家。事实上,如今很多陕北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依然如此落后。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炒菜的时候经常把杏仁碾碎,等锅烧热后把杏仁末倒进去炒一下就算有点油水,那时还不懂奶奶为什么这么做菜,那时也觉得杏仁很苦,不好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可以想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更为恶劣。据介绍,玉米面馍馍、豆面当时已经算是很好的伙食。在长身体时期,经常只能吃玉米渣子、黑米糊糊、野菜团子,几个人同住一个窑洞,挤在一条土炕上睡觉学习。但他不因眼前的苦难退缩,拥有强烈的求知欲,边劳作边阅读学习,用科学文化武装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破砂锅研究到底。白天劳作时带着书本,休息的时候就读一读书;晚上其他人都入睡了,他依然在煤油灯下潜心苦读,涉猎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脸颊常常被煤油灯的油烟熏的黑呼呼。正是他勤学努力,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之后抓住机会返回北京,在清华大学深造。正是由于他的民本情怀,后来又回到基层,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夯实,最终成为我们全党的总书记!


初访梁家河,心潮澎湃,这个偏僻的山沟沟如今生机勃勃、气势恢宏、远近闻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学者、记者络绎不绝;初访梁家河,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这片黄土地上,兢兢业业,真抓实干,切实为老百姓服务,为千万黄土儿女树立榜样;初访梁家河,坚定信念,作为90后基层青年干部,必须满怀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让实干成为青春远航的发动机!

“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扎根于湖湘,选调在巴陵,我时常哼起这首著名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啊,是陕北那山川河流赋予了我宽广的胸怀,是陕北的革命前辈给予了我昂扬的斗志,是陕北的父老乡亲赐予了我敦厚的人格。那里,有延安魂;那里,有梁家河精神!

几回回在梦里回陕北……

Copyright 2015-2030 www.yyd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岳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岳阳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