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革命先烈蔡协民的故事

来源: 岳阳日报    2021-05-11 09:49    字体: 浏览量:

蔡协民雕像

1901年12月29日,蔡协民出生于华容城南磐石垸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8岁进私塾,1921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后因腿疾辍学回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蔡协民为人仗义,好为穷人打抱不平。1924年春,他曾组织华容当地农民抵制省湖田局滥收“厘金”并获得成功。就在这年,蔡协民考入长沙湘江中学增设的农村师范部,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北伐军过境岳阳,蔡协民组织了一支3000余人的农民义勇队,配合北伐军作战。这一时期,蔡协民主要在家乡华容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开展革命活动。

马日事变后,蔡协民被迫转移到武汉,随后参加南昌起义、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并随朱德上井冈山,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1929年7月,蔡协民被派到地方工作。

到地方以后,蔡协民先后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福州市委书记。1931年3月下旬,福建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后,他主持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任书记。5月,中央决定福建不设省委,蔡协民改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兼军委书记,1932年1月调到厦门中心市委工作,4月,任漳州中心县委书记。漳州中心县委由闽南特委改组而成,受厦门中心市委直接领导。中央红军驻漳州期间,蔡协民配合红军筹款、扩军,宣传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央红军支持帮助下,闽南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辖6个连队,700余人,蔡协民兼任总指挥。5月底,中央红军回师中央苏区,红三团留下来开展游击战争。6月底,红三团在驻地车本村遭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围剿”,由于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的错误指示,红军损失严重,最后仅200余人突围脱险。

车本战斗失利后,蔡协民勇于承担责任。然而,受“左”倾错误影响的厦门中心市委却给他扣上“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军阀主义”等大帽子,对他进行严厉批判,并通知他去上海,由党中央另行安排工作。

就在蔡协民到达上海之前,党中央收到厦门中心市委的报告,蔡协民被诬陷为社会民主党人,党中央决定与他断绝一切关系。因此,蔡协民到上海后,与组织接不上关系,就像一位失去了母亲的孤儿,流落在十里洋场。这时,一位在国民党里任职的同学碰见他,劝他投靠国民党,并要送他一块金表,蔡协民断然拒绝。后来,他向熟人借到十元钱,辗转回到福州。此时,中央已指示福州和厦门中心市委要与蔡协民等“社会民主党人”展开斗争。蔡协民在福州仍接不上组织关系。他回到厦门中心市委,市委已决定停止他的组织关系,并在党内开展“反协民路线”的斗争。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蔡协民没有动摇对党的信仰,他坚定地表示:“我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还要为党工作。”他拖着瘦弱的身躯,来到市郊禾山,打石头、修马路,十个指头被粗糙的锤把、钢钎磨得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他就用小铁箍套住,咬紧牙关,继续劳动。即使这样,蔡协民也不忘发动和组织工人斗争,开展党的工作。

蔡协民的革命精神最终感动了省委的同志,也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信任,连反对他的人也禁不住赞叹:“蔡协民真是一个怪人!”1933年7月,他终于回到党内,被派到安溪中心县委任秘书。从临时省委书记到县委秘书,蔡协民毫无怨言,欣然就职,很快打开了新的局面。不久,组织上又将他调回厦门工作。

1934年4月,蔡协民受毛泽东之邀离开厦门,前往中央苏区,途中,由于交通员叛变出卖,不幸被捕,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7月在漳州英勇就义,年仅34岁。

(供稿:岳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朱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