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012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云溪区主要采取了哪些“稳增长”措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田文静:2012年,我区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六”工程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区域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3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8.2亿元,同比增长14.6%;完成财政总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12.4%;一般预算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88亿元,同比增长2.1%。
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提速增效。省政府已正式将云溪工业园更名为“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先后新上催化剂二期、邻甲酚、工业己烷等投资过亿元项目6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67.58亿元,增长13.1%。二是物流产业迅猛发展。成功引进总投资达30亿元的金达物流、济海粮油、大汉钢材、岳阳招商绿色商贸、森凯物流等物流项目,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是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无害化垃圾场、G107拓宽与云港路互通、随岳高速连接线工程全面完工,炼化路主体工程全线通车,保障性住房胜利小区工程准备交付使用,大岳高速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投资50亿元、占地4600亩的城南新区城市综合运营全面启动,首期房产楼盘主体工程接近封顶。
主要措施是: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累计向上申报项目167个,已经进入上级计划笼子的项目115个,到位资金2.85亿元,道仁矶码头等13个重大项目纳入市政府考核范畴,城南新区、催化剂云溪新基地2个项目纳入全省“三个一”行动计划。二是以调整结构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采取加强环保执法、执行差别电价、给予资金补助等办法,淘汰路口洞庭水泥厂等6家落后产能企业,关停“五小”企业26家;服务企业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催化剂新基地、兴长股份、东方雨虹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以优化环境为动力,切实增强发展保障。全面营造企业生产环境,深入开展“联手帮扶企业”行动,严格执行企业生产“宁静日”等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记者:应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度过了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下一步,你们将如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发生经济衰退?
田文静:下一步,我们将以湖南岳阳绿色石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规模化、特色化,把云溪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实力的石化产业高地。一是构建更具承载力的发展平台。按照“两厂、四园”规划布局,突出云溪主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厂、港、园”一体,夯实产业发展平台。二是打造更具支撑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助剂、化学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合成材料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医药生物、高分子材料加工等传统产业链,延伸发展丙烯、碳四等新兴产业链。全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关键项目,加快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三是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坚持扶大与育小并举,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掌握市场主导权的大企业,培育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佳、内生动力强的成长型企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得益彰的企业发展梯队。
记者:云溪作为湖南长江经济带、临港产业新区和岳阳煤炭基地建设的主战场,今后发展中,如何把握机遇,把物流业打造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济质量的效果?田文静:立足区位、产业、交通优势,我们正以省、市建设沿江经济带和岳阳煤炭基地为契机,通过大引进、大开发、大融合、大发展,逐步将云溪建成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使物流业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发展。一是优化物流产业布局。立足“厂、港、园”区位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实施“两轴、三港、六片”发展规划,逐步将云溪建设成岳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综合物流集聚区、中部地区化工物流重要集散区。二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搭骨架、三年见成效”的思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以全球化视野引进国内外物流企业,以国际化标准加快物流设施建设。重点以长江岸线、城南新区、随岳高速三大片区为平台,打造沿江物流、城南物流、危货物流三大物流园,建设岳阳煤炭基地、危货物流中心、产品交易市场和商贸配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平台。大力实施航道、管道、铁路、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功能互补,最终形成以驻区大厂、新上大型生产企业为基础,以保税港区、沿江码头为依托,以危货中心、交易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化现代物流格局。三是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立足产业招商,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推动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云溪物流产业化水平。
记者:下一步,云溪区在“稳增长、促和谐”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田文静: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下六个重点来开展工作:一是切实加快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城市提质扩容。三是认真抓好“三农”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四是加快厂港地一体发展。五是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用新的实践推进环境保护取得更大成效,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六是全力保民生促和谐。加大民生实事投入,确保省、市、区实事项目如期如质“交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和帮扶体系,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