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县区工作 > 临湘市
看临湘市长塘镇“吃饭财政”如何破解发展困局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6日   【字体: 】   点击数:

    一个年财政收入不足700万元,机关运转经费仅200万元的“吃饭财政”乡镇,一年内却筹资2000万元改善民生办实事,引资亿元发展壮大产业。这个看似不可能出现的“传奇”,却在临湘市南部的小镇长塘上演。


唤回乡友资本,建设家乡办实事


    财力薄弱的乡镇,如何破解发展困局?是等、靠、要,还是外部借力,另辟蹊径。长塘镇首先将目光瞄准在外知名乡友这一宝贵的社会资本。该镇在外政商界知名人士有60多位,资产逾亿的企业家就有10多位。镇党委政府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网络,争取、引导在外乡友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今年5月,该镇车轮村在外知名企业家冯卫兵返乡,镇党委书记李瑜带人登门拜访,介绍长塘镇近年的发展变化,邀请他实地走访观摩民生项目,让冯卫兵深受感动,得知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启动,他当即拿出120万元支援建设。同时,还激起他一个“心愿”:计划投资亿元,规划土地20亩,新建图书馆、博物馆、休闲广场、运动场、游泳池等一系列免费的公益设施,在车轮村打造一个新农村示范点。


    在长塘镇,反哺家乡的乡友还有很多。托坝村支部书记冯光辉原是国有改制企业负责人,返乡担任村支书9年,个人捐资超过20万元。一年来,长塘镇为民办理8件实事,投入近2000万元,有600多万元来自乡友的直接支援。同时,依托乡友支持,硬化村级公路50多公里,修建桥梁6座,帮扶困难群众200多人。


盘活土地资本,经营集镇做文章


    长塘的托坝集镇是一个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的老集镇。集镇中心是一个“丁”字路口,关系三县四镇近2万人出行,由于车流人流集中,这条路经常拥堵,群众多年盼望改造,历届镇党委政府也都想将“丁”字路口改为“十”字路口,但近千万元的拆迁、建设资金让他们打了退堂鼓。


    今年,该镇以“经营集镇”的思路,尝试用市场化运作来拉通这段130米的断头路。政府只负责规划及路面建设,通过民间集资、自主联建的方式,让沿街24户居民自己协调、统一意见、拆迁建房。


    通过多次做工作,终于成功,居民都同意无偿让出土地修路,现正破土动工,有望7月份通车,近20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条路的规划是修12米宽,按照以前方式征拆修路,没有1000万根本拿不下来。”长塘镇镇长陈西湖介绍。镇财政既然没有土地钱补偿给原住户,那拿什么补偿来获取支持呢?“政府允许我们在临街建门面,门面升值就是补偿。”原住户冯园雁道出了缘由。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经营集镇,长塘镇投入80万元的修路资金就办好了以前需要上千万才能办成的事。


    丁字街改造只是经营集镇的一个缩影。长塘镇对旧集镇进行了规划修编,按照“三纵三横九街”的框架结构调整布局。配套的油港河改造、卫生院搬迁、中心幼儿园、小商品市场等项目已相继开工。建成后,该镇集镇面积至少扩容一倍,集镇人口增加6000人,商户增加100多家,全镇第三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


引进大户资本,转型升级壮产业


    如何破解小农经济瓶颈,拉动壮大产业,是长塘镇面临的又一道难题。为打破瓶颈,该镇采取引进大户资本带动,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重点打造水稻、油茶、矿产三大支柱产业。


    总投资达5000万元的共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该镇引进的第一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老总吴小新是长塘籍在外成功人士,家乡火热建设浪潮将他唤了回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集约承包了5000亩耕地,占到全镇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要耕种方式,着力推广农技新技术,实现劳动力与土地收益的比值最大化。“以前自己种田效益不高,土地流转后,不仅有收益,还能专心打工赚钱。”共同村东头组村民吴为付兴奋地对记者说,去年起,他就将家中7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共富合作社,自己和妻子则在建筑队务工。每亩地350元的年租金和180多元的惠农补贴,加上夫妻俩近8万元的劳务收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多。


    该镇还通过推进丘岗地开发,重点发展油茶产业,引入湖南九丰公司投资 2000多万,种植油茶5000多亩。去年来,长塘镇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引进大户资本近亿元,成立专业合作社13个,流转耕地、山林近2万亩,7000多名劳动力从小块田地的约束中释放出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750元,增长11%。


    盘活乡友、土地、大户“三个资本”,激活一塘春水,长塘镇闯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打印本页 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