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阳光组工 > 组工评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芳华(袁柱)
来源:共产党员网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字体: 】   点击数:
青春是最美的年华,青春是绽放的花蕾,青春诗篇如何书写方能不负此生?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和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芳华。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为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树立了鲜活可学的榜样。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条件往往相对艰苦。当下,有些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宁愿留在大城市做一般的工作,不愿意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到基层一线去干出一番事业来。怀有这种想法,归根结底还是缺少一种为家国奋斗、为生民请命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和担当。青年知识分子应当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咬定目标,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芳华。
要坚定信念不动摇。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要从一开始就牢固树立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工作、改造自己的思想,努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知识的力量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力量,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要下定决心不畏缩。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要建功立业不可能轻轻松松、一帆风顺,面临的必然是荆棘与挑战,经历的必然是青灯古佛、十年磨剑的坎坷沧桑,要做的必然是年复一年埋首于桌边案头、躬身于田间地头、扎根于戈壁滩头……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特别要下定决心毫不畏缩地走出“舒适区”,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矢志不渝把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作砥砺人生、成就人生的舞台。
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干成一番事业非得咬定目标下一番苦功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断然干不成大事的。只有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能见其真章、享其果实。“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事实证明,只有怀着火热的耐心、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冷“板凳”就能坐热,艰难事业就能干出辉煌。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知识分子有梦想有舞台才能真正实现富强“中国梦”,青年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出一番事业,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前国家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需要大量优秀青年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努力为青年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多一点人文关怀、正向激励和宣传引导,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青年奋斗观,让艰苦边远地方、农村基层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的“诗和远方”,让他们在基层大舞台一展身手、建功立业,在高山之巅、田园深处尽情绽放人生芳华。
 
 
打印本页 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