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有民情日记,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驻村干部工作点评会,群众每半年评议一次驻村干部。“三有两评”“逼”着干部“接地气”,群众“接天线”,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为民办实事。
农民过去对乡镇干部“隔得远就骂,一走近就怕”。推行“三有两评”群众工作法后,农民直夸乡镇干部个个走得勤,处处认得人,家家进得门,事事办得成。
常宁市兰江乡洞山村老人雷冬梅,去年冬天房屋被大火烧毁,正在该村走访的干部刘卫菊得知后,一边帮老人料理生活,一边将情况登记上了“民情台账”,乡镇干部获知后纷纷捐款捐物,很快为老人建起了砖瓦房,还为她办了低保卡。
“会做群众工作便是才,做好群众工作就是德。”衡阳市委把做群众工作列为树立重“德”、考“德”、用“德”的用人、选人导向和标准,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意见》,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服人、以德选人”的用人原则,以“德”为风向标,一批为民用权、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的干部脱颖而出,对群众有深厚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工作拿手的干部有为有位。衡阳党员干部“德家军”兵强马壮,成为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的中流砥柱!
劳动为“本色”
——倡导党员干部参加劳动,光荣传统出新意
7月底,中央创先争优办编发的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刊发题为《湖南省衡阳市建立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引导干部在转变作风中创先争优》的文章,向全国推介衡阳经验。
今年初,一场“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在蒸湘大地舞动春潮。10.1万名干部与群众“深度融合”,如条条大鱼深水激浪。市直机关113个单位联系68个乡镇(街道)、1408个村(社区)、97家企业,干部重拾单车、草帽、手电、雨靴“四件宝”,进百家门、察百家情、解百家忧,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情真意切,亲如家人。
“大走访”成了党员干部的一次“集中体检”。以劳动为“镜”、群众为“师”,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脱离劳动、轻视劳动,必然会好逸恶劳,造成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离群众越来越远。”市委书记张文雄认为,如今,许多由“机关病”引发的懒散、庸俗、追求享受等现象日渐严重,必须为机关干部补上劳动这一课。
衡阳市委很快达成共识,建立干部参加劳动制度,规定市、县两级机关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10天,乡镇机关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24天。建立一批劳动基地,市直机关单位首批建立劳动基地共27个,县(市、区)建立185个,乡镇建立403个。劳动基地内有合适的劳动场地、有适度的劳动项目、有必要的劳动工具。在党校开设劳动课。并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机关干部要述职、述廉、述劳。
劳动之风随即风靡全市,干部作风回归“劳动本色”。机关干部住农家屋,吃柴火饭,聊家常事,干田里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锻炼了干部,也惠及了群众。衡阳的干部说,这样的经历是体验,是锻炼,是学习,是洗礼。市纪委年轻干部谢海飞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通过参加劳动,我与农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灵魂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升华。机关干部只有像鱼一样游到了群众的水中,才会找到价值和幸福。”珠晖区东阳渡镇红星村种植了300多亩葡萄,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一遇到疑难杂症村民们便干着急。干部驻村劳动后,很快为村民请来了“葡萄专家”,成立了葡萄种植技术服务中心,为村民们解了难。
今年以来,全市各劳动基地共接纳1100余批次、3.5万余人次干部参加劳动。机关干部在劳动中帮助化解矛盾纠纷1.1万起,共帮助维修塘坝、水渠1.2万处,整修道路710公里,新开饮用水井1400口,义务植树8万余株。
厚石垒基土
——推进五小设施建设,基层党员安下心
来到衡东县大浦镇机关院内,只见“小食堂”里人声鼎沸,厨房和餐厅里,摆放着消毒柜、冰箱、餐桌(椅),“小厕所”改成了水冲式,“小澡堂”里有自来水和电热水器,“小图书室”摆着上千册图书,“小文体室”里有电视、DVD碟机碟片和音响设施、饮水机,扑克、乒乓球、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留人先留心。五小设施将干部的心留住了,他们不再当‘走读官’了。镇里的干部从周一到周五一般都在机关住宿,镇机关党政班子成员全部联片包村,村里一旦有事,镇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群众反映比较好。”镇党委书记谭水光说。
过去,衡阳市乡镇机关留不住人,乡镇干部不少住在县城,“读通学”的现象普遍,造成乡镇一级政府管理“断层”,农民意见很大。市委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后找到原因:主要是乡镇基础设施跟不上,有的乡镇机关房子破烂,连最基础的生活设施也没有。有的上个厕所要走一里多路;没有食堂,干部吃饭东一餐、西一餐;没有澡堂,男干部在乡镇机关的空坪上就着水龙头洗澡,不得不“请求”女干部闭门回避……
为了让乡镇干部像秤砣一样沉在基层,2009年起,衡阳市修建乡镇机关 “五小”(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设施,给乡镇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到去年底, 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乡镇自筹资金1300多万元,全市184个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如今,争相住到乡镇已经成为干部的“时尚”,基层党员干部都“安家”、“安心”,工作自然有干劲。他们扎根基层,联系群众。老百姓找干部办事、反映情况也便捷顺利,随时能找到人,民情沟通的渠道也畅通了,可谓一举多得。
“五小”化“五心”。衡阳的乡镇干部对“五小设施”建设带来的变化喜不自禁,纷纷以“看着舒心、吃得放心、睡得安心、工作顺心、玩得开心”来形容“五小”建设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改变。基层条件改善后,广大乡镇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干部下基层由“走读”变为常态,涌现了一大批静得下心、俯得下身、贴心为民的“秤砣式”干部。石鼓区松木乡干部开展“包村解难”大行动,不但乡镇干部常年扎根在农家,全体机关干部也主动“下沉”,把每周二、三、四定为下村入户时间,听取群众意见,为民办实事。松木乡友谊村居民饮水一直是个难题,乡党委政府根据走访调查,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200万元,为村民接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友谊村7个村民小组1600余人的饮水问题。
千里一线牵
——探索建立创业者支部,党员流动不流失
在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有一个由耒阳永济镇外出务工党员建立的“创业者”党支部。这个创业者党支部带领48名流动党员定期开展组织活动,为500多乡亲提供了就业岗位,为打工群众解决困难50余起,被外出务工群众称为“流动的党员,不流失的堡垒”。
永济镇有近万人在广东务工,其中流动党员有417人,占全镇党员近二分之一。为发挥这些外出流动党员的作用,他们率先建立了“创业者”支部。如今,该镇已经先后在外省、市建立6个创业者党支部,通过创业者党支部这个平台,镇党委有了一本掌握流动党员情况的“明白账”,广大流动党员深深感觉到党的关心,感觉自己虽然离开家乡,但没有离开党。东莞站老党员黄长远激动地说:“有了创业者党支部,我们可以过上正常的党组织生活,让我们流浪多年的‘孩子’,找到了‘娘’,找到了‘家’”。良田村10组的胡六生,在外务工10多年,不思进取,赌博斗殴成性,创业者党支部书记刘作来与他进行了交心谈心,帮助他树立家庭观念和家乡观念,使其思想觉悟、人生观念得到转变,现在他已成为一名不怕苦、不怕累的“打工标兵”。
衡阳市有13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其中流动党员15167名。为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致富不忘本,衡阳市推广永济镇的做法,通过单独、联合、挂靠组建等方式,建立创业者党支部,各乡镇设立流动党员创业者党支部花名册,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南宁、临沂等地建立创业者党支部360个,全市1.5万名外出流动党员有了“娘家”。
衡阳市还利用QQ 、QQ群、视频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对创业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争当服务家乡的信息者、建设家乡的投资者、引进项目的招商者、奉献家乡的爱心者。今年以来,衡阳市外出流动党员带动务工创业人员为家乡父老提供就业信息65000余条,协助引进各类项目117个,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捐款捐物共计2600多万元,还有26名外出流动党员回乡投资创业。
云帆济沧海
——激发党建改革创新动力,发展步入新境界
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成为衡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数据显示,“十一五”末,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420亿元,年均增速13.8%;实现财政总收入113.33亿元,年均增速27.3%,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综合实力进入了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上半年,衡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6.9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位。1-8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超历史同期、超计划、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23.05亿,同比增长20.4%,超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87.37亿元,同比增长45.74%,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5.75亿元,同比增长52.37%,创历史最高纪录。
发展不仅仅是“上台阶”,更是步入了“新境界”。这境界之“新”,正体现在发展的质量上:成功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撑杆跳”。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438.536.1调整为18.645.535.9,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财政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8%;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46.5%上升到56.1%;城市化率比“十五”末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0.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削减了17.1%、11%。
体现发展质量的最典型事例,莫过于富士康的进军衡阳了。顺应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大势,富士康进驻内陆城市是必然之举。而面对争相伸出的橄榄枝,富士康却独恋衡阳,这其中有着衡阳市委、市政府的艰苦努力,更有着衡阳在党建动力支撑下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强硬背景。
加快发展,同时也是生态发展、富民发展。今年,省政府下达衡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39158套,项目达91个,总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全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在全省列第四位,一年的建设任务比前三年任务的总和还多。截至8月底,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5872套,开工率91.6%,全省排名第三,其中廉租房开工率全省第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正在蒸湘大地成为美好的现实。
透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之“一孔”,窥见的是衡阳坚持民生、富民优先发展理念的全貌。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扎扎实实地体现于发展中,也正是由建立民生财政投入机制、坚持将就业置于民生之本、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等一件件的实事来诠释。放眼当前,衡阳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在即,新一轮大发展的“民生意味”将更加浓厚,各项民生实事将以具体化的指标得以落实:污水不直排湘江,结束烟囱冒烟的历史,人均收入、人均绿地、人均汽车保有量要有增长,要让人民享受到优质米、放心菜、干净水、新鲜空气……
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衡阳,正团结带领790万衡阳人民,满怀信心地朝着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