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员风采
书写无悔新闻人生——记岳阳日报社编辑中心主任曹勇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4日   【字体: 】   点击数:

    从满头青丝的热血青年,到两鬓染霜的成熟中年,曹勇始终秉承一个报人的良知与责任,在新闻工作岗位上肆意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倾注着心血与智慧,书写了一段自己的无悔新闻人生。近20年来,曹勇先后被评为1998年全省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09、2011年度市直宣传系统十佳新闻工作者,2013年度岳阳日报首席编辑,数十篇新闻作品获中央、省、市新闻奖,多次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


    做记者,同事说:你要做拼命三郎吗?


    2011年7月的一天,深夜,凌晨零时40分,记者曹勇办公室的灯又亮了。


他一双长筒雨靴上满是黄泥,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就开始写稿。


    这年夏,湘北地区连日暴雨,汛情严峻。是日晚10时30分,曹勇随同采访市委书记夜查水库,两个小时后才回到报社,等他写完稿件并交稿,已是凌晨2时左右。汛期晚上加班赶稿,这对曹勇来说已不是一次两次了。


    从1996年到2011年,曹勇先后在报社科教文卫部、经济专刊部、时政要闻部担任过记者。无论在什么部门,他都始终怀揣着当初选择这一既崇高又辛苦行业的梦想和信仰,满怀激情地投身进去。


    1998年,长江流域洪魔肆虐。6月初,曹勇主动请缨,要求到汛情最复杂、最紧张的家乡华容县参加抗洪救灾新闻报道工作。这一去,就是整整70天。两个多月里,他跑遍了华容的所有防汛大堤,向报社发稿200多篇,平均一天写稿2到3篇。1998年进行抗洪救灾报道,采访发稿的条件远远不是现在所能比,没有电脑、网络、智能手机,只有一台传呼机。一次,曹勇在团洲乡采访了一条重要新闻,必须当晚赶到县城,传真发给报社,在回去的途中遇到洪水漫过路面,只能下车找一根树棍,一步一步蹚水试路,赶到县城已是凌晨一点。由于报社发来的传呼太多,他新买的传呼机按键都按破了,只能用笔头使劲戳才能显示信号。


    做编辑,孩子说:老爸总是上晚班!“我的老爸是报社的一名记者兼编辑,他经常上晚班。我一点也不喜欢老爸上晚班,因为这样一来,晚上家里就只有我和老妈,怪冷清的……”这是曹勇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透出些许失望与抱怨。


    从2007年始,曹勇就一边负责报纸的理论评论工作,一边兼值班编辑,上晚班已是一种工作常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为等新华社头条电讯消息,下班时已是早上7点多,许多人已迎着朝阳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2012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报社领导决定采用更加适应现代报业发展的采编管理流程,变采编合一为采编分开,强化编辑部门的策划、协调作用,新成立编辑中心,由曹勇任中心主任,并开始进行报纸改版工作。近两年来,岳阳日报进行了3轮改版,报纸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读者说:“重新改版的《岳阳日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贴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文风质朴平实,读来有清风扑面之感。”


    现在,报社的记者经常和曹勇开玩笑说:“曹主任,我们最怕接到你打来的电话,没别的,一定是有新的策划和采访任务。”


    当报人,始终坚持:记者的良知与清白。“这篇稿子我一定认真看,有新闻价值的话,肯定会见报。钱你必须拿回去,硬要给的话,我就不发您的稿子了!”多年来,这已是曹勇对某些通讯员非要塞点“小意思”才放心,拒绝他们的“惯用手法”。


    什么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伸张正义、主持正义。可以说,良心和正义,应该是每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从事党的新闻工作近20年,不管沧海横流、云卷云舒,曹勇从未放弃理想,永远对真相忠诚,始终关切民生民意,用笔墨写下了无愧记者这一崇高职业的新闻人生。

 
 
打印本页 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