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寿宁,这座位于大山中的小县城里,勤劳节俭、无私助人的胡玉荣被人亲切地称作“胡大姐”、“胡阿姨”、“胡妈妈”。很多闻听她事迹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穷人慈善家”。
小百姓的大胸怀
“国家还很困难,把那些钱让给更困难的人”
胡玉荣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被称作“慈善家”。她从小生活艰辛,至今生活简朴。有人形容她的善举,“那是荒地上结出的甜浆果”。
1965年,胡玉荣出生于寿宁县斜滩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勉强读完高中后,成绩优异的她只能放弃学业,进寿宁县丝绸厂当了工人。厂里选派工人学习机修技术,别人每天学习8小时,胡玉荣就学10小时、12小时。就这样,她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后来,工厂效益不好。胡玉荣和丈夫先后下岗,丈夫又患了大病。她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四处打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玉荣听到当地小吃店的面制品大都从外地进货,她决定开一家面制品店。刚开始,面条软硬不一,扁肉皮厚薄不均,只能含泪送人喂猪喂鸡。
有人善意劝她:“算了吧!你们是下岗职工,也可以去政府讨点救济嘛!”胡玉荣摇摇头,“国家还很困难,把那些钱让给更困难的人。”经过反复试验,1995年,她的面制品加工坊终于开业,几年后逐渐占领全县1/3的市场。
创业艰辛!10多年来,胡玉荣每天凌晨2点起床,和3名女工赶工生产;6点30分,蹬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送货;回来后,整个上午继续生产,继续送货……
平凡人的慈善观
“财富像肥料一样播撒出去,才最有意义”
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创业成功的喜悦,胡玉荣就开始了“另一份事业”!第一次捐助贫困学生是在什么时候,胡玉荣已经记不清了。最初是不定期的200元、300元,从2000年开始,她定期资助贫困学生。
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吴龙腾,2005年考上大学后因母亲重病准备外出打工赚钱。胡玉荣决定资助他读完大学,承担每学期2000元学费和每个月300元生活费,并鼓励他周末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这些年,在胡玉荣的资助下,当地已有5名家庭贫困学生顺利读完大学。现在,包括吴龙腾在内,她还定期资助着4名在校大学生和2名技校学生,每月寄出两三千元。
家里和店铺的账目上,支出精确到一元两元;上百张见证了胡玉荣这些年助学历程的汇款单据,却被随手放在一个信封里,没有整理,没有统计。最近,当地干部为她算了算,仅有据可查的金额就达七八万元。
为了捐助,创业10多年之后,胡玉荣一家人仍住在一套简陋的房子里,过着简朴的生活。胡玉荣说:“劳动创造的财富像肥料一样播撒出去,才最有意义!我们帮助这些孩子熬过最艰苦的这三四年,他们都会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
2008年10月,胡玉荣又拿出近年来获得各种荣誉的奖金以及平时积攒的8万元,建立了一个爱心助学基金会。今年3月,她获选“感动福建人物”,奖金也注入了基金会。
胡阿姨的志愿队
“把爱心传递下去,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
“爱心总是相通的。”去年高考第一天,胡玉荣像往年一样煮好凉茶,送往考点免费供家长饮用。一些中学生自愿加入她的行列,从此组成了“胡阿姨的志愿队”。
如滚雪球一般,这支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如今人数已超过百人,他们定期到街道、公园、体育场打扫卫生,到养老院看望老人,上山植树造林……胡玉荣告诉孩子们:“给他人一个微笑,给病人一句问候,捡起一片垃圾,都是献爱心。”
寿宁职业技术学校受过胡玉荣捐助的陈朝金,在信中说:“胡阿姨,您放心,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会将您的爱传递下去,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把爱心传递下去,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胡玉荣说。她不是“不懂得幸福和快乐,不追求享受”,这种生活,已经带来了她所追求的精神富足和内心充实。
简陋房屋中的这份别致的美丽,正如胡玉荣平凡外表下的心灵,如此打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