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家,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青年时代,任弼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满怀激情的投身于爱国运动当中。1920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从1925年5月到1927年7月,任弼时一直担任团中央总书记。其间,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大步前进,共青团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任弼时在其革命生涯中甘于做出自我牺牲,忍辱负重,几十年如一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伟大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任弼时同志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回顾和总结他的一生尤其是他主持的青年工作,对于做好当代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任弼时 人格魅力 青年工作
一、高尚的人格魅力
(一)坚定的政治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任弼时在青年时期就志存高远,主持青年工作时就将自己信念坚定这一人格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任弼时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改造社会的理论和方向,此时一大批有志青年被组织推荐到法国去勤工俭学,任弼时因年龄尚小未能成行,但追求真理的信念早已根植于心。1920年他参加了由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16岁的任弼时被首批推荐赴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为留苏俄做准备。次年5月任弼时与刘少奇、萧劲光等一起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启程的头天晚上他饱含深情的写了一封信,向父亲表白自己的抱负和决心:“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富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之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任弼时说过:“世上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其立志之坚也,立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他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来到东方大学,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知识,三年的学习和磨砺,使任弼时的思想信念更趋成熟坚定。1924年8月,回国前在莫斯科红场,堂兄任作民问他,“你已经决定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了吗?”任弼时神情坚毅响亮地回答道:“决定了!”从那以后,他矢志不移,忠贞于党的事业,直至病逝。
北宋伟大文学家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面对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投降错误,时任团中央总书记的任弼时怀着对真理的追求,立场坚定的多次批评和抵制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1、围绕《政治意见书》,任弼时同陈独秀进行了三次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7年5月,任弼时在武汉主持召开了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挽救革命而努力。在此期间,以任弼时为首的团中央拟定了一份挽救时局的《政治意见书》,据陈独秀的秘书黄玠回忆:六月下旬的一天,任弼时把陈独秀请到武昌的共青团的新机关的厢房里,给他看了《政治意见书》,当陈独秀看到责问他为什么隐瞒斯大林的指示时,指着任弼时说:“你晓得什么?我现在是党中央的书记,究竟是党领导团还是团领导党?”当场撕毁了政治意见书。这是一次面对面的斗争,没有取得成功。任弼时希望党的总书记能够接收他们的意见,他期盼革命尽快出现转机。所以有了第二次背靠背的斗争,大约是6月29日或30日,党中央在武昌新机关召开常委会议。任弼时通过蔡和森把意见书带到会上并要他宣读,陈独秀听后“大发雷霆,碎之于地”。第三次是7月3日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任弼时想阐述政治意见书,陈独秀再次制止,说:“共青团根本没有权利提出政治决议案”。但任弼时态度仍然异常坚定的反对陈独秀的错误。
2、八七会议上,再次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主张实行土地革命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任弼时在发言中继续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国际对中央的批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并且提出“老头子可去莫”。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发布的《告全党党员书》中明确地肯定:“青年团以其中央委员会为代表证明自己最近期间在政治上的坚决性,比党的中央还高些。”这无疑是在肯定任弼时的工作。
任弼时面对坚持顽固错误路线的领导,他能勇敢的站出来,一而再再而三阐明自己的主张,是因为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真理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925年1月到1928年3月,任弼时在他所从事整整五年零两个月时间的青年工作中,他就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上,不唯书,深入调查,实事求是。
共青团三大召开后,任弼时辞去了上海大学的工作,专门从事共青团中央的领导工作,之后的几年中,他在《中学校刊》、《中国青年》、《团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发布了许多通告,其中不乏要求团员务实的内容。
1、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行动准则开展工作
1925年,他在《怎样布尔什维克化》一文中指出“要能按实际情形而运用经验和理论”;强调要“注意分析中国社会,按客观事实而运用经验和理论”;“必须按中国实际情形去解释我们的理论,庶可得到思想上的胜利。”提出“注意分析中国社会,按客观事实而运用经验和理论,为本团布尔什维克化的第三步工作。”共青团三大结束后,任弼时在写给莫斯科学习的罗亦农和王一飞的信中也提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就理论的实践意义来说,他在信中写道:此次回国同志,“从工作中可以看出多是缺少实际经验,尤其是对于很普遍党团及工会组织工作,因为我们在莫时没有注意实际研究以至不够应用,甚至较国内实际工作者尤为幼稚”。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他在信中又说“玄空的理论,事实上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没多用处,至多能做点文字宣传上的帮助,然做文章看书又没有时光,且空空普遍的理论,我们出版的刊物上也不觉得十分的需要。”
2、用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指导工作
任弼时回国后的第一次斗争实践就是率领广大团员和青年参加五卅反帝斗争,在莫斯科东大学习的马克思列宁理论运用到了实际行动中,从签发的一系列通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务实的工作作风。1925年五月初,斗争刚刚开始之际,为实际情况需要,他要求每个团员在两个月内发展一名新团员,规定凡“工农青年,只要有相当的阶级觉悟,并很愿意做事而勇敢者。”对于学生及职员只要是“对于主义有相当的认识,而有活动之才力,且愿遵守本校纪律,接收执行机关之指挥而去参加实际工作者。”均可以入团。[ 任弼时青少年时代作品赏析》第28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五月底,任弼时在签发的第五十一号通告中强调每一个共青团员都要参加实际工作,在“行动的奋斗中,获得真正而有意义的经验”。要求每个团员参加一项组织分配的工作,“努力于主义上的训练”。任弼时认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锻炼人,才能积累经验。
3、深入调查研究的求实作风进行工作
调查研究出真知。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渠道。任弼时是一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作风严谨、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深知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所作出的决策和提出的建议都是建立在反复调查研究和了解情况基础之上的,因而也是实事求是的。
任弼时在他的早期青年工作中就注重调查研究。1925年8月初,随着五卅运动高潮减弱,斗争任务的变化,团中央准备召开一次扩大会议,总结经验,整顿队伍,已迎接新的任务。这将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对此,任弼时十分重视,事先制定了会议议程发往各地,接着提出一份团情调查大纲:《调查提纲——通告第六十六号》,在提纲中,他重点集中于组织建设、思想训练与党的关系等方面的调查,并且有一定数量比例的具体数字统计,组织方面“(一)、团员1、现有总数?较第三次会前增加若干?……(二)、支部或小组1、共计有支部(指地方)或小组(指特别支部)若干?……”。从这份看似流水账的通告中,反映出任弼时的求实作风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斗争经验上还很不成熟,在陈独秀右倾错误路线出现后,任弼时和临时中央其他负责人实事求是的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加以纠正,使中国共产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八七会议后,共青团出现了“先锋主义”及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共青团浙江省委负责人向中共中央控告中共浙江省委负责人政治上犯“机会主义错误。”纸上得到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弼时决定亲自赴杭州调查。经过他详细的调查并与团中央其他成员讨论后,1927年12月28日,任弼时向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议汇报,认为团浙江省委负责人政治上犯有严重的“第二党倾向”的错误,生活“腐化”,对省委领导的指控“理由不充足”,应予处分。会议决定给予团浙江省负责人严重警告处分。任弼时及时纠正共青团工作中的“第二党”倾向,完美的诠释了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胸怀大局的政治气量
任弼时是一个通达事理和有远见的睿智之人。他热爱学习,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斗争中。东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任弼时不仅系统的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学校也开了政治经济学、唯物主义、共产主义ABC、西方革命史、以及青年运动、职工运动等课程,扎实的知识充实了任弼时的头脑。回国后,在1924年10月18日至11月8日仅20天内,他便在《中国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什么》、《苏俄与青年》、《列宁与十月革命》、《苏俄经济政治状况》等四篇文章,1925年1月底,他又在《中国青年》第63、64期合刊上同时发表了《列宁主义要义》和《李卜克内西》两文,阐释列宁主义,介绍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卜克内西。特别是任弼时对列宁主义深入研究基础上的阐释,对认识和理解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作用显著。对当时的先进青年影响很大,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后来回忆说“我们是先读到任弼时的文章,后来才认识他本人的。”任弼时显露出的政治文学才华,与他大量的阅读量是分不开的。
他不仅拥有知识层面的智慧,而且也是个辨析判断和思虑周详的人。他“明见万里”,见识非常高明,目光远大,考虑问题周全。大革命时期,他认为共青团应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五卅以后,为了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壮大党的组织,共青团有三千多名团员将输送给党组织,有的团干部生怕削弱团的力量,任弼时很有远见的认为“党团分化的工作,应不犹豫地切实执行”,为什么呢?因为“若是党的组织不能扩大,则政治工作和工人及农民运动不能充分发展,仍然是使团没有发展的机会。”反之“如党的组织扩大,各方面工作发展,则我们持有深入青年群众更好的机会。”在青年工作问题上,任弼时一直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坚决反对青年工作和青年团闹独立性。全国即将解放之时,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对团的工作又卓有远见的提出了很多颇有建设性的看法,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应当要“有系统的进行生动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使团员具有“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并为之而奋斗,继续主张“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确领导”;青年团要“团结和教育整个青年一代”,在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的时候,要特别加强“青年工人群众中的工作”。
二、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启示
任弼时人格魅力是通过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检验凝铸而成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新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人的人格魅力。
(一)、要树立目标坚定信念。
习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鲁迅先生也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学习任弼时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要培养明确远大的的奋斗目标,提高政治素养。任弼时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他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心中的伟大信念而奋斗。无论是担负党团领导工作还是被捕遭受敌人的酷刑,他都矢志不渝。针对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活跃,其中一部分人政治信仰迷茫,存在信仰危机和理想淡化的现象,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质,树立远大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他们的人生,正确确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大力弘扬求实的工作作风。
学习任弼时实事求是的人格风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当代青年中不乏有好高骛远者、拈轻怕重者等等,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工作。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社会深刻复杂转型的今天,要实现两个“百年梦”的过程中,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给人民谋福祉,群众也才会真心的拥护党和政府。
(三)、要努力学习,永葆进取心。
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习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任弼时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自己远大的奋斗目标,为之不断学习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当代青年中有许多不学无术之辈,把有限的生命消磨于肥皂剧中,浪费于游戏当中,或者是吆五喝六的酒桌前,排遣那本不多余的时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到用时方恨少,当代青年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人生修养,坚持学习,充实自己,胸怀大局,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 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任弼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66年了,但他在青年工作中所散发出来的无穷的人格魅力将转发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在青年工作中应将这种精神号召人、凝聚人、激励人,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着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周霞飞 女 任弼时纪念馆助理馆员
联系方式:13789036132 QQ邮箱:1274045216@qq.com